許多同學在規劃海外升學時,常會面臨一個抉擇:應該交由留學中介安排,還是自行規劃(DIY)?本篇故事的主角 Kelvin,是一名應屆香港 DSE(相當於台灣學測)考生,他成績優異,選擇自己處理美國升學的整個流程,並最終成功獲得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簡稱 USC)錄取。
這篇文章將分享 Kelvin 的心路歷程、選校策略,以及他在過程中得到的啟發,相信能給準備到美國留學的學生與家長一些實用的參考。
美國升學DIY:兩校同時錄取,陷入選擇困難
Kelvin 在完成 DSE 後,同時收到兩所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Acceptance Letter),其中一所便是南加大。雖然這是許多學生夢寐以求的學府,但 Kelvin 一度猶豫不決,不知該如何選擇。最後,他透過姐姐的介紹,聯繫到同樣畢業於南加大的師姐 Kiki,並向她請教意見。
學姐分享:南加大校園文化與學習氛圍
Kiki 與 Kelvin 見面後,分享了自己在南加大的學習經驗,包括校園生活、學術挑戰、文化差異等。Kelvin 從中獲得了更多具體資訊,並在過程中積極提問,展現出對美國大學生活的嚮往。這次交流,讓他更清楚認識自己的性格與需求,並逐漸傾向選擇南加大。
延伸閱讀:《【留學必讀】3 件美國留學前家長最容易緊張的事》
男生自小受美國文化薰陶,明確鎖定商科方向
Kelvin 從小深受美劇影響,對美國文化充滿興趣,因此早早立下赴美升學的目標。就讀香港傳統學校的他,雖然校方對海外升學的支援有限,但他透過網路蒐集資料、詢問姐姐的經驗,逐步縮小選校範圍。
「一開始我只是上網搜尋資料,但有一點我很清楚:我偏好商科,所以會特別關注美國大學的商學院(Business School)排名,然後再逐一比較。」他說。
這樣明確的方向,使他在眾多大學中更快找到合適的選項。相較之下,部分學生在高中階段(香港中四、中五;台灣高一、高二)仍未確立清晰的志向,往往讓家長感到焦慮。
認清學校類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
除了關注排名,Kelvin 也花時間研究不同類型的大學。他認為 Liberal Arts College(博雅學院,類似小規模文理學院)並不符合他的性格,因此未列入申請名單。
博雅學院的規模通常較小,學生人數約三至四千,課堂也較精緻化,每班人數大約十至二十人,適合需要較多師生互動、或性格內向、希望慢慢適應異地環境的學生。相對而言,大型研究型大學(如南加大)規模龐大,學科選擇廣泛,更適合性格外向、樂於探索不同領域的學生。
Kelvin 的例子提醒我們:除了學校排名,認清自己的性格特質,選擇合適的學習環境,才不會浪費寶貴的升學時間。
延伸閱讀:《遠赴美國會嚇壞孩子?美國留學生的支援》
最終決定:成功入讀南加大
在多番比較與諮詢後,Kelvin 最終選擇入讀南加大,正式成為 Kiki 的師弟。他特別感謝師姐在過程中耐心解答疑問,讓他更加確定自己的方向。
Kelvin 的故事顯示,即使選擇自行DIY申請,只要有明確的規劃與充分的研究,再加上適時向前輩請教,依然可以成功進入世界頂尖學府。
✅ 給學生與家長的啟示:
- 成績優秀的同學若有明確目標,可以嘗試DIY申請,培養獨立能力。
- 若仍未確定方向,可以先廣泛探索,再逐步縮小選校範圍。
- 認清學校類型與文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才能在大學生活中更快適應並發揮所長。
想了解更多美國留學?立即向我們的升學顧問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