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把子女送到美國升學,其中一個原因是希望孩子能學會獨立。然而,當孩子真正出國後,父母卻往往因擔心而變得不安。如果這種矛盾心理未能及早察覺與調整,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更可能阻礙孩子的成長。
Vincent 媽媽便是一個典型例子。上回提要:自從 Vincent 前往美國當交換生後,媽媽與他的聯繫愈來愈頻繁,只要 Vincent 回覆訊息稍有延誤,她便焦慮不安。寄宿家庭因此與 Vincent 約定:只能定期與媽媽通話。這項規矩讓 Vincent 媽媽非常不滿。
媽媽與寄宿家庭起衝突 全因過度聯絡
我進一步了解後發現,Vincent 媽媽曾與寄宿家庭產生摩擦。
寄宿家庭的父親 Mr.XX 回憶說:「我們並不是想要限制,而是 Vincent 幾乎每天回家後就第一時間躲進房間講電話,一講就是好幾個小時。我們覺得家裡像是旅館一樣。」
他還補充道:「有一次我們舉辦家庭聚會,本想介紹他給親友認識,結果他卻突然走到一旁講了半小時電話。事後才知道,是媽媽不斷打來。他原本想不接,但最後還是被迫接起來。」
從 Mr.XX 的語氣可聽出,這樣的情況並非偶然。他只是希望 Vincent 能融入當地生活,結交更多朋友,拓展人際圈子。
延伸閱讀:《遠赴美國會嚇壞孩子?美國留學生的支援》
學生坦言媽媽的關心變成壓力
我也私下和 Vincent 談過,他一聽到媽媽向我抱怨,便立刻感到歉意。
我安慰他:「別緊張,把情況告訴我吧。」
Vincent 說:「其實我自己也覺得很大壓力。每天放學、打完球回到寄宿家庭,第一件事就是要趕快回覆媽媽。如果晚一點,她可能就會一直打電話給 Mr.XX。我怕媽媽不斷打擾別人……」
Vincent 在美國不僅成績優異,還非常享受校園生活,熱衷與同學打籃球。但每當回到寄宿家庭,他卻要花上好幾小時「向媽媽報告」當天發生的事。久而久之,也難怪寄宿家庭覺得壓力倍增,甚至覺得「家裡像旅館」。
港媽在香港時同樣愛「追蹤」
其實,Vincent 與媽媽的相處模式在香港時已如此。當時媽媽不僅緊盯他的社交平台,甚至連朋友的帳號也會「追蹤」。在香港時,Vincent 就算白天「失聯」,晚上回到家還能當面向媽媽解釋。
但到了美國後,情況完全不同,聯繫頻率自然減少,媽媽卻無法接受這種落差。Vincent 雖然清楚需要面對並調整,但又不敢直接坦白,擔心傷害媽媽的感受。
在深入了解後,我向 Vincent 媽媽解釋了寄宿家庭設立規矩的原因。他們只是希望 Vincent 能更好地融入美國生活,學會時間分配。我同時鼓勵 Vincent 也要試著表達自己的想法,相信作為母親,她最終能理解孩子的處境。
事後,Vincent 媽媽主動致電寄宿家庭道歉,雙方達成共識,終於找到合適的平衡。
延伸閱讀:《英文變好、自信提升——兩週美國夏令營帶來的 3 個驚喜改變》
家長應對子女有信心 才能讓孩子真正獨立
我很理解,家長要在短時間內調整與子女的相處方式並不容易。許多父母理性上知道孩子需要空間成長,但隨著時間過去,內心的不安和焦慮會逐漸浮現,於是便更加頻繁地聯繫子女,甚至三更半夜守著手機等待訊息。
然而,父母應學會信任孩子,即使他們在海外遇到困難,也要相信他們有能力去解決,並從中成長。同時,留在香港的家長也要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充實自己的人生,減少對孩子的過度依賴。這樣既能緩解親子壓力,也能成為孩子的榜樣。
親子關係就像放風箏──當子女逐漸成長,父母不應死死抓住手中的線,而是適度放手,讓孩子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想了解更多美加升學?立即向我們的升學顧問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