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不少父母在把子女送到美國、加拿大或其他國家升學時,內心依舊掛念不已。無論是去外國升讀中學、大學,或參加交換學生計劃,除了學業成績與校園參與,最重要的還有在海外的生活體驗。
然而,對於許多父母而言,擔心子女在海外的生活狀況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於是一些「緊張媽媽」便不自覺地與孩子頻繁聯繫。那麼,身處香港/台灣的家長應如何拿捏聯絡的分寸?以下透過 Vincent 的故事,或許能給家長們一個借鏡。
緊張媽媽苦尋兒子 失聯兩日立刻焦急
「Kiki,我怎麼也聯絡不上兒子,你能幫我找到他嗎?」Vincent 的媽媽焦急萬分。
Vincent 在升高二的暑假參加美國交換生計劃。以我對他的了解,他是個細心、有責任感的孩子,在香港中學時還擔任過風紀,理應不會無緣無故失聯。
因此,我對 Vincent 媽媽的焦慮感到疑惑,便問:「X太,先別著急,發生什麼事了?」
她回答:「他已經兩天沒有接我電話了,傳訊息也不回覆,我怕是不是出了意外!快幫我找找他吧!」
延伸閱讀:《美國交換生計劃概述》
爸媽聯絡不上孩子 突襲寄宿家庭的尷尬經歷
作為父母,我完全理解當無法聯繫遠在海外的孩子時,那份焦急與不安。過去也遇過不少類似的家長。
記得幾年前,美國加州發生山火,其中一位交換生正好在當地就讀。那位學生因遲了一天才回覆訊息,他的媽媽立刻心急如焚,甚至沒有通知我們便立即買機票飛往美國,直接「突襲」兒子的寄宿家庭。最後發現只是虛驚一場,但卻令孩子和寄宿家庭都感到尷尬。
我繼續安撫 Vincent 媽媽,並問:「或許他只是忙著,你上一次和他通話時,他有沒有特別提到什麼?」
她努力回想後說:「沒有啊,他只是聊了上課的事情……啊!我想起來了,他好像說過要參加攀岩活動!不會是出意外了吧?所以才不回覆我?」
寄宿家庭一句勸告 為何引爆媽媽怒火?
通常,美國交換生都會安排入住經過嚴格挑選的寄宿家庭。我們在為學生配對時,也會提供雙方聯絡資料,以便發生緊急狀況時聯繫。
於是我問 Vincent 媽媽:「你有沒有嘗試直接聯絡寄宿家庭?」
沒想到,她憤然回應:「你說 Mr.XX?別再提他了!一想到他我就生氣!」
原來一週前她曾因找不到 Vincent,而致電寄宿家庭的 Mr.XX。對方卻勸她不要過度頻繁地聯絡 Vincent,因為這樣會影響孩子的生活。結果這番話徹底惹怒了 Vincent 媽媽,她憤憤不平地說:「憑什麼不讓我找兒子?難道一個媽媽擔心孩子還有錯嗎!」
延伸閱讀:《三分鐘了解更多關於美國寄宿家庭的資訊》
頻繁聯絡反效果 孩子逐漸減少回應漸減少回應
事實上,Vincent 媽媽並非第一次頻繁致電寄宿家庭。起初,寄宿家庭很體諒 Vincent 的處境,認為一個來自香港的孩子難免不習慣,於是並未干涉。即便母子每天通三、四小時電話,他們也都忍讓。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Vincent 漸漸適應了校園生活,並開始與寄宿家庭建立關係。他與母親的通話次數和訊息往來也逐步減少。這讓媽媽感到焦躁,甚至開始三不五時打電話給寄宿家庭,想要隨時掌握孩子的「最新動態」。
寄宿家庭設下規矩 限制通話時間助孩子獨立
最終,寄宿家庭決定與 Vincent 約法三章:只能定期與母親聯絡,而不能再無限制通話。這正是讓 Vincent 媽媽爆發情緒的導火線。
為什麼寄宿家庭要設下這樣的規矩?
Vincent 媽媽與寄宿家庭之間是否還有其他矛盾?
最重要的是,夾在兩者之間的 Vincent,是否能順利度過這一年的美國交換生活?
👉 請拭目以待下回分享。
想了解更多美加升學?立即向我們的升學顧問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