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海外升學越來越普遍,許多台灣家長也希望能將孩子送到美國升學。然而,台灣與美國的教育系統在學制設計、教學理念及升學方式上,存在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兩國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以及教育目標的重視點。接下來,我們將從學制架構、教學方式及升學途徑三個面向來比較,並解釋如何從台灣學校銜接到美國學校。
一、學制架構
台灣的學制以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為基礎,並結合高中職及大學,形成「6-3-3-4」的體系。義務教育包含六年的小學及三年的國中,隨後學生可以選擇進入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或五專等學校。
美國的學制則為「6-2-4」或「5-3-4」,根據州別有所不同。義務教育從小學一年級(Kindergarten)開始,接著是兩至三年的初中(Middle School),以及四年的高中(High School)。在美國,完成四年高中課程後,學生通常會申請四年制大學或兩年制社區大學(Community College)。美國的高中年級(Grade 9-12)對應台灣的國中三年級至高三年級。
台灣學制強調結構化的銜接及扎實的學術基礎,而美國則重視學習的多元性與自由度,學生有更多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發展方向來選擇課程。
以下是台灣與美國學制的比較圖:
學生年齡 | 台灣年級 | 台灣教育階段 | 美國年級 | 美國教育階段 |
6 | 小學一年級 | 小學 | Kindergarten | 幼兒園 |
7-11 | 小學二年級至六年級 | 小學 | Grade 1-5 | 小學 |
12 | 國中一年級 | 初中 | Grade 6 | 小學 |
13-15 | 國中二年級至三年級 | 初中 | Grade 7-8 | 初中 |
16 | 高中一年級 | 高中 | Grade 9 | 高中 |
17 | 高中二年級 | 高中 | Grade 10 | 高中 |
18 | 高中三年級 | 高中 | Grade 11 | 高中 |
二、教學方式
台灣的教育模式偏向講授,重視學術能力及標準化測驗。學生按照教材進度進行學習,並經常接受定期考試來評量學習成果,學習習慣較偏向記憶與應試。
美國的教育則強調多元學習方式,包括小組討論、專題研究以及創意專案,特別注重批判性思維與實踐能力。在美國的高中,學生可以選擇多樣的選修課程,如藝術、體育、科技等,並且課外活動也對升學有直接影響。
以下表格對比台灣和美國在教學方式上的差異:
比較項目 | 台灣學制 | 美國學制 |
教學方式 | 講授為主,重視記憶與標準測驗 | 討論、專題與小組合作為主,強調批判性思維與實踐能力 |
課外活動 | 限制較多,較重視學科成績 | 多樣化,課外活動對升學有重要影響 |
升學準備方式 | 集中精力準備考試 | 希望學生展現全方位的能力,包括學術與非學術成就 |
延伸閱讀:《台灣學生如何準備美國升學?從學術到課外活動的全面指南》
三、升學途徑
台灣的升學途徑以考試為主軸,主要包括國中會考、高中學測及分科測驗等。儘管有一些申請入學的選擇,考試仍是篩選學生的主要方式,對學科成績要求相當高。台灣的升學競爭主要集中在統一測驗上,學生通常依靠成績來決定升學機會。
美國的大學申請方式則採用「全面性審查」(Holistic Review),不僅會考量高中成績(GPA)、標準化考試(SAT/ACT)、課外活動,還會看推薦信等多方面的表現。
台灣學制如何銜接美國學校?
若打算將孩子送往美國升學,可以根據目前所在的年級來規劃相應的入學階段。例如,若孩子正在讀台灣的國三,相當於美國的Grade 9,可以規劃讓他們來年入讀美國高中的Grade 10。學生可選擇成為美國交換生,用一年的時間適應當地的生活,嘗試不同的學習模式。之後,學生可以選擇繼續就讀當地的社區大學(為期兩年),或回到台灣或前往其他國家繼續升學。完成美國社區大學課程後,可以直接銜接美國四年制常規大學的三年級(Year 3),並在一年後(Year 4)完成學位。
總結來說,台灣與美國的學制差異反映了教育對學生發展的不同期望。台灣注重學術成就與效率,而美國則強調學生的全面能力與個性發展。如果考慮美國升學,學生可先選擇參加一年期的美國交換生計劃,進一步了解美國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因美國教育制度較靈活,學生可根據家庭或個人情況,再決定繼續留美升學、回到台灣或前往其他國家繼續升學。
我們建議家長及同學盡早計劃升學事宜,預留足夠的時間進行準備。理想情況下,建議提前約 18-24 個月與專業升學顧問安排諮詢,為孩子的未來做好充分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