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到海外升學,但美國學制是否比香港優秀?從中學讀書的選科課程到校園生活大小事又有甚麼差別?在美國讀書的學生,思想模式與態度其實在無形中被潛而默化,亦因學制上的根本差別,學生升學的路途亦更貼緊自身的興趣。
選修科比重大 讓學生選擇喜歡的
香港的學制經常出現一種情況就是因不相關的學科成績不理想,而無法入讀理想學系。例如:數學不合格而滿足不到入學要求,無法修讀英國文學。主因是必修的課程很多,但卻與學生最終想修讀的課目不一定有直接關係。美國的教育制度則不同:主科副科2科必讀,其餘是6科均為選修科目。讀有興趣的科目,自然會更用心,成續亦會更好。
課堂小事開始 自小學會拿捏分寸
脫去制服的束縛
華人社會重視規則,美國則著重自由與尊重; 而如何控制與拿捏則從小開始培養。由校服開始,美國的學生上學不用穿著一式一樣的校服,從小就要學習穿甚麼樣的衣服為之合適。
嚴謹而愉快的課堂
在美國同學上課時有飲食的自由,因為課堂是讓學生學習,並不是讓他們討厭。大家亦學會互相尊重,不會進食對其他人造成太大影響的食物。整個情形在習慣香港教育模式的人看來是「無規無矩」,但實際上卻是放手讓孩子早早學習收放的重要。
以科目為本
在香港,通常都是由老師移動到不同課室上課,美國則完全相反,同學們每一節課之間都有轉堂時間因為需要整個人移動到所屬的班房。一來同學在走廊時會遇到不同同學有個社交聊天的機會,二來老師長駐一個課室可以有更多教具提供,更能把空間佈置得與科目有關,令同學的興趣大大提升。
說到底,知識到哪裡都一樣,令學生更出眾的當然不是別國比香港教多一頁書,反而是從細節體現,令學生從小開始培養良好的態度與自律能力,這才是令學生出社會後表現有顯著不同的主因!以交換生計劃試水溫,讓子女試試不同的教育方法是否更為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