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計劃到美國升學的高中生來說,準備學生自薦信(Personal Statement)是一項必經過程。這封信不只是申請文件,更是展示學生個人特質與成長故事的機會。許多香港與台灣學生在撰寫時常感到困惑,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寫些什麼內容。本文將透過真實個案——香港中六學生 Adam 的故事,說明美國大學真正看重的錄取條件,並提醒家長與學生:成績並非唯一關鍵,態度與個人成長經歷同樣重要。
中六學生赴美升學遇阻 原因竟是輸掉一場比賽?
Adam 原是香港某間以體育見長的中學籃球校隊主力,平時熱衷訓練,表現優秀。他和家人早已規劃在中六參加一年期的美國交流生計劃,希望親身體驗當地學習環境,為將來報讀美國大學鋪路。
但某日清晨,升學顧問突然收到 Adam 的訊息:「我可能不去美國了。」原來,在一次重要的籃球比賽中,Adam 雖首次擔任正選,卻因表現不如預期導致球隊落敗。更令他受傷的是,無意間聽到一位學長批評:「早知道就不該派他上場,經驗不足。」這番話嚴重打擊了他的自信。
延伸閱讀:《孩子未準備好當交換生怎麼辦?家長必讀:用正確方式開啟留學對話,助孩子快樂適應國際生活》
學生自薦信遲遲未交 原來糾結「我有什麼值得被錄取?」
升學顧問原本準備協助 Adam 完成美國升學申請,卻一直未收到他撰寫的學生自薦信。詢問之下才發現,Adam 陷入自我懷疑,認為自己成績平平、籃球也打不好,「別人為什麼要錄取我?」
這種迷思在許多港臺學生中很常見。過於聚焦「成績」或「得獎紀錄」的學生,往往忽略了美國教育體系更重視的——人格特質與面對挫折的態度。
如何寫出讓美國大學教授眼前一亮的自薦信?
其實美國學校錄取學生時,除了成績與能力,更關注申請者的以下幾點:
- 自我反思能力:面對失敗是否能誠實檢討與成長?
- 個人特質與價值觀:是否展現誠信、毅力、合作精神等?
- 故事與經歷的真實性:真實的情感經歷,比空泛的包裝更打動人心。
當 Adam 理解這一點後,才終於明白:「自薦信不是一封說服信,而是一封讓對方認識我是誰的信。」他開始敘述自己的挫敗與掙扎,誠實分享那場比賽對他帶來的成長與反思。最終,他成功完成申請並順利赴美升學。
延伸閱讀:《我夠資格成為美國高中交換生嗎?2大條件+準備建議,帶你提早放眼世界》
真實故事啟發:你是怎麼面對挫折,比成績更重要
幾個月後,升學顧問收到 Adam 傳來的訊息:「我成功加入美國學校校隊了,原來我沒有那麼差。」
Adam 的故事提醒我們:每段失敗或成功的經歷,都是你獨一無二的資產。學生自薦信不在於炫耀成就,而是如何透過故事展現自己的成長過程與內在力量。
想了解更多美國升學?立即諮詢我們的升學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