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聚會中的熱烈討論
「快要遲到了,我在酷熱天氣警告下沿著彌敦道急步前行。」我們定期舉辦家長聚會,讓準備送子女到美國升學的家長們聚首一堂,交流孩子在外國求學的經驗與挑戰,彼此互相支持。這天因交通事故,我被迫從佐敦步行到旺角的會場。還好在開始前十分鐘趕到。電梯門一開,我便聽見裡頭傳來熱烈的討論聲,其中兩位家長的聲音格外響亮。出於好奇,我在門口停留,聆聽她們的對話。
兩位母親的討論:美國私校還是交流生?
「交流生計畫不是不好,但我始終覺得美國私立學校會更有保障。」說話的是Helen的媽媽。她是Alex媽媽的朋友,之前參加過我們的升學講座,但對美國的交流生計畫仍有疑慮,因此我邀請她再來與其他家長交流經驗。
「可是交流生可以住在當地寄宿家庭(Local Family),這也是難得的體驗呀。」這是Alex媽媽的觀點。兩人看似正在比較:究竟是選擇美國私立學校,還是參加交流生計畫更好。
延伸閱讀:《還在猶豫是否出國留學?破解升學的 4 大心理關卡》
美國私校 vs. 公立學校
我推門進入後,討論聲音稍稍降低。
「怎麼談得這麼熱烈?」我隨口問道。
「沒有啦,剛才只是和X太太聊到Alex參加美國交流生的狀況,話題就延伸到在美國就讀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哪個更好。」Helen媽媽回答。
事實上,這確實是許多家長心中的疑問:到底是選擇美國私立學校,還是透過交流生計畫先就讀當地公立學校?一般而言,參加交流生計畫的學生第一年會進入美國的公立高中,就讀一年後,再依照學生意願決定是否繼續留在美國升學,或是回到本地。Alex媽媽所提到的「Local Family」,就是安排交流生入住的寄宿家庭;而進入私立高中的學生,通常會住在學校宿舍。
表姐的例子:私校進入Top50大學
不過,若僅憑住宿方式來判斷優劣,未免過於簡化。與其以「好壞」來劃分,不如從「是否適合」的角度出發更為恰當。每個學生的性格不同、家庭背景不一,因此在選擇時都應納入考量。
「像Helen的表姐,她選擇就讀美國私立學校,不僅成績優異,還獲得多間全美Top 50大學的錄取通知。」Helen媽媽補充道。難怪她在抉擇時顯得猶豫不決,畢竟家族中已有成功的先例。這也提醒我們,決定子女的升學道路時,家庭背景與經驗往往會影響判斷。雖然就讀私校並不等於必然進入名牌大學,但社會傳統觀念與周遭案例,常會對家長造成無形壓力,例如:「精英路線才是成功之道」或「某某同樣走過這條路」。
延伸閱讀:《孩子未準備好當交換生怎麼辦?家長必讀:用正確方式開啟留學對話》
一個核心問題:目標是什麼?
因此,在比較不同升學途徑之前,最重要的是先釐清:孩子真正的目標是什麼?
他希望透過海外升學尋找學習熱情嗎?還是想嘗試不同課程,以確立未來方向?抑或已有清晰目標,希望藉由美國教育累積更深入的知識,甚至未來在當地發展?
當目標明確後,選擇私立學校或交流生計畫,就能更容易找到答案。海外升學的途徑就像乘坐地鐵,只要目的地清楚,中途在哪一站轉車並不重要。沿途所見的風景或許不同,但最終抵達的站點,才是孩子真正要達到的目標。
Helen的抉擇
最後,Helen在中三那年選擇參加美國交流生計畫。那一年,她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向。之後,她再轉讀美國私立學校,專注於自己所選的學科,為進入大學,甚至未來的職涯做好準備。
原來,升學的道路並非只有一條。
想了解更多美加留學?立即諮詢我們的升學顧問!